專注力協定: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理,自然而然變專注

當你離開日常上班族的職場環境,變成 WFH 時,最大的改變就是使用時間的自由度增加了,但你可能也發現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妥善運用時間,而不被拖延症與導致分心的惡魔給干擾?

拖延與分心導致的結果是「臨時抱佛腳,充滿痛苦又不健康的完成任務」,你是不是總是在時間充裕時,任意的將時間挪去做心之所向的事情,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與期限的逼近,才又被焦慮的情緒給逼急,極盡痛苦的熬夜趕工完成手邊的案子?

前些日子的我也正努力對抗無法專注的低潮期。因為無法好好的專心完成手邊的企劃案,而交案期限又即將到來,讓我陷入異常嚴重的焦慮反應,出現失眠且暈眩的症狀…

為了激勵自己,我在 IG 上發佈限時動態:「專注力練習:『告訴自己今天我只要完成一件事就好』。」就因為這句話,時報出版社的行銷人員 e-mail 白玉,跟我推薦尼爾.艾歐寫的《專注力協定: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裡,自然而然變專注》。

我心想吸引力法則也太神奇,我才在苦惱自己的分心問題迫切需要提升專注力,這本討論度頗高的暢銷書就送上門了!


本書重點 Highlight

心無旁騖的行為模型

vbaPZmQHEt43h7a gZWyTT262OSKHSTSX WcvTNUqjQh1ZOvx IIC9fqhL7cOwAjF6XiRZvt1mtNvRkcHRgeO3EBSGi7jVIetp5w5c5BdANYsnQICf8 AtC7QMFNsnAnHec1Xky1sLDAIeWe5ZX vmDGv50BPoJy2Ho4

如果將價值觀畫成一條線,左右兩端分別是「引力」與「分心」;幫助我們離未來願景更接近的活動稱為「引力」,相反的,將我們拉離未來願景的行為就是「分心」。

「分心」的種類又可區分為下列兩者:

  • 內在誘因:來自你心中的暗示,用來觸發你的行為,例如:嘴饞的時候會想去開冰箱找零食;覺得想睡卻要工作時,會想喝咖啡;壓力大或情緒低落時會想找朋友訴苦或看劇耍廢…等來自心理原發性的慾望。(p.39)
  • 外在誘因:來自周圍環境的暗示,用來觸發你的行動,例如:訂閱頻道的上新片通知,電郵通知,朋友/同事來電請求協助或閒聊,頭條新聞插播通知;外在誘因也可以是物品,如電視、遊戲機來自周圍環境的暗示,誘使我們打開它。 (p.40)

將價值觀歸類為 3 個主要生活領域,並制定時間箱履行自我協定

「目標是讓自己的行事曆上頭,完全沒有空白,如此一來,你會擁有一個模板,讓你知道每天想要如何去使用時間。」(p.102)

重視自己跟自己立下的協定契約:「就像你不會在開會的時候放老闆鴿子,你也絕不應該在自己跟自己的約定上爽約。」(p.107)

3 個主要生活領域: 自己、人際關係、工作

1. 自己
自己是追求理想生活及實踐價值觀的主人,沒有花時間照顧自己的身心靈、自我沈澱與學習成長,將會造成身心靈的健康失衡,造成窮忙而不知道忙碌的意義何在。

  • 跟「自己」有關的活動為:運動、睡眠、吃三餐、冥想、反思、閱讀、能讓你放鬆的嗜好、看影片、聽 podcast

2. 人際關係
要擁有健康平衡的生活,人際關係互動與支持圈建立是必要的。關係的建立跟養成是雙向的互動,如果沒有花部分時間在人際關係的養成與維護,當需要的時候會感到孤立無援。

「他們需要你,你也需要他們。」(p.113)

生活中,我們所愛的人值得更好的對待,但很多時候我們忽略將時間分配給自己所愛的朋友與家人,將他們淪為「剩餘受益人」來對待。除了行程表排滿工作,將零碎時間吝嗇地切割給家人朋友,見面時還一直被手機上的工作跟外在誘因分心。

  • 人際關係包含:家人、摯友、同事、朋友、導師

3. 工作
一般人對於切割 8 小時給工作通常沒什麼問題,多數問題來自工作時無法專心(可能被外在或內在誘因分心),最後發現生活窮得只剩下工作,沒有分配時間給自己或人際關係。

「讓時間規劃能夠同步是最重要的,無論是跟家人同步,或是跟老闆同步。」(p.129)

讀書心得

讀完這本書,讓我更有效地辨別自己分心的來源,所以能夠提前預防,盡量達成專注。儘管書中介紹的某些方法我沒有勇氣嘗試,因為覺得不太適合我,很有可能會半途而廢。

  • 例如作者尼爾.艾歐分享了時間箱 (timeboxing) 的每週行事曆管理表,他建議把價值觀裡的生活三領域自己、人際關係和工作的時間填滿時間箱(每週行事曆),不留任何空白,這樣才不會認為自己有的是時間,而任意調動或取消
  • 他建議記錄想要分心的的時刻,用來抑制衝動衝浪(surfing the urge),想分心時,先將感受記錄在表格裡,當你填寫完時間也過了,想分心的衝動也隨之散退

我同意作者建議以週為單位定製時間行程表,但我不太同意把時間箱「完全塞滿」。根據過往定製時間表的習慣,人總會過於理想化的設定高目標,一方面是理想中的我期許自己要完成許多事,但實際狀況是,我們總忽略人性,忘記人需要休息、放空跟玩樂。

雖然作者強調要「妥善」的將三個生活領域都編入時間箱(即有工作、玩樂與休閒時間),並且可以每週檢討修正,但我還是會擔心自己因為時間箱的達成率偏低,導致荒廢。

即便沒採用時間箱,但我更有意識地規劃生活中三個領域的時間

工作時,儘管有想滑手機或瀏覽網頁的衝動,起碼我可以告訴自己現正處於「衝動衝浪」的狀態,如果想在時間內完成工作,朝自己願景中的生活邁進,我就不可以分心。

此外,我發覺自己跟人相處時更能專心陪伴。以前的自己常受到外在誘因跳出的通知、手癢下意識滑社群,但這些事情真的不用在那個時候做,我們之所以會做是因為對現實生活的社交當下感到無聊、想排除不適感。

換個角度想,平常我們跟手機相處的時間,對比跟真實世界朋友家人的相處時間有多少?每個專屬時間,都該獲得完整的尊重,分心不僅讓我無法充分享受當下的時光,還會影響他人感受。有了這樣自我覺察,讓我更享受社交生活帶來的樂趣。

如果你也有分心的困擾,甚至因無法專注而自我譴責,這本書真心推薦!

書裡將分心及專注,清楚的歸類成引力、分心、外在誘因跟內在誘因,並給出各種解決方案,除此之外,作者運用心理學理論及實際案例剖析人之所以分心的原因,看完後有突破盲點的感覺,對自己的行為有更深一層的認識,所以知道怎麼控制。


你對這本書有興趣嗎?免費的抽書活動就在我的IG @baiyu_insight 專注力協定貼文裡。

(贈書活動已結束)

熱門文章
最新文章
返回頂端